晚年的乾隆到底有多昏庸?清朝又是如何在他手里由盛转衰的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6:28 点击次数:50
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位君主,他在位的六十年间,不仅完成了对新疆、西藏、蒙古等地的统一,还抵御了外来侵略,使清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广阔,文化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发展。
然而,这位曾经令人敬畏的皇帝,在晚年却变得昏庸无能
,不思进取,任由贪官污吏横行,导致清朝由盛转衰,为后来的民族危机埋下了隐患。晚年的乾隆到底有多昏庸?清朝又是如何在他手里走向衰落的?
乾隆皇帝在位前三十年,是他最为英明神武的时期,他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四方,然而,在位后三十年,乾隆皇帝却逐渐变得骄傲自满,好大喜功,不思改革。他的昏庸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闭关锁国,乾隆皇帝对外国人持有排外的态度,他认为中华文明是天下第一,不需要与外国人交流学习。他曾经在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:
展开剩余79%
“天朝之物无不备具,无所求于异域。”
他拒绝了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提出的开放贸易和外交关系的要求,并严厉限制了外国商人在广州的活动范围和时间。
他还禁止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,并驱逐了一些传教士。这些做法使清朝与西方世界失去了沟通和合作的机会,也使清朝错过了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,落后于世界潮流。
其次,奢侈浪费。
乾隆皇帝喜欢游览名胜古迹,他曾经六次下江南,每次都要带着大批随从和物资,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力和人力。他还修建了颐和园、圆明园等豪华园林,并收集了大量的珍宝艺术品,其中不少是从民间征收或抢夺而来。
他还大肆封赏自己的亲信和功臣,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和荣誉。这些奢侈浪费使清朝的财政日益紧张,民间也遭受了重税和苛政的压迫。
此外,任用奸佞。
乾隆皇帝晚年信任和重用了一些奸佞之臣,如和珅、赵翼、林则徐等。这些人为了巴结乾隆皇帝,不惜谄媚阿谀,歌功颂德,甚至捏造谎言,误导皇帝。
他们还贪污腐败,横征暴敛,欺压百姓,排斥异己,使清朝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。乾隆皇帝对这些人视而不见,甚至对有些忠臣如刘墉、张廷玉等进行了打压和迫害。这些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清朝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。
乾隆皇帝晚年的昏庸无能和清朝在他手里的衰落,
对清朝后来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首先,民心离散。乾隆皇帝晚年的奢侈浪费和任用奸佞,使清朝的财政陷入困境,民间也遭受了重税和苛政的压迫。
百姓生活困顿,怨声载道。
乾隆皇帝还对一些忠臣进行了打压和迫害,使清朝失去了一批有才有德的人才。这些人中有些选择了自杀或流亡,有些则转向了反清的力量。
乾隆皇帝晚年还大肆封赏自己的亲信和功臣,使他们成为了权贵集团,与民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。这些都导致了清朝内部的分裂和动荡,民心离散,忠义难存。
乾隆皇帝晚年的闭关锁国和不思改革,使清朝与西方世界失去了沟通和合作的机会,也使清朝错过了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,落后于世界潮流。
清朝在军事、外交、经济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薄弱和落后。
清朝的军队装备落后,训练不足,士气低落,无法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。清朝的外交政策保守僵化,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,也不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。
清朝的经济发展缓慢,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开放,也没有培养和扶持民间的工商业,而是依赖于农业和朝贡贸易,无法满足国家和民众的需要。这些都使清朝的国力日益衰退,无法与西方列强抗衡。
危机四伏,乾隆皇帝晚年的治理体制的僵化和民族矛盾的加剧
,使清朝内部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和危机的因素。
清朝的治理体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调整,而是固守着旧有的规则和传统,使清朝逐渐失去了与时俱进的能力。
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不是平等和尊重的,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压和剥削的方式。这些都导致了清朝内部的分裂和动荡,民族矛盾激化,反清势力不断涌现。
在乾隆皇帝晚年之后,清朝就遭遇了白莲教起义、太平天国运动、捻军起义、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农民战争和民族运动,这些都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。
发布于:天津市